你是怎麼照顧你的傷口的?

傷口護理的迷思…

為什麼要認識傷口護理?

傷口癒合需有三階段

為什麼傷口要保持適當的濕潤呢?

有了傷口癒合的觀念,傷口要如何護理呢? 

 

你是怎麼照顧你的傷口的?

    人是皮肉做的,受傷是在所難免,皮膚有傷口時你(妳)怎麼處理?

    還在用雙氧水消毒嗎?還是塗優碘、紅藥水、紫藥水呢?

   身體上任何一個小傷口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受到病原的感染及侵害,

所以避免錯誤的觀念,認識傷口的處理,可減少傷口受到感染及促進傷口痊癒。

    隨著時代進步,許多觀念也在改變,傷口處理的方式由老一輩的民間流傳用草藥偏方塗抹傷口,

進步到使用酒精、優碘、雙氧水…等消毒液沖洗,

但這些方式不是因沒有無菌,就是刺激性太強,都不利於傷口癒合。

目前最新的傷口護理的方式為濕潤療創,讓乾淨的傷口保持適當的濕潤以利組織的生長及傷口的癒合,

另外保持傷口濕潤的敷料也可以減少疤痕組織的增生。

但現今很多醫療人員卻仍持著舊有的傷口照護方式,因此,覺得傷口沒消毒就不會好的觀念深植一般民眾心中。

隨著傷口護理的迷思…

1.任何傷口都要塗優碘嗎?

  一般人都認為有傷口就擦優碘消毒兼殺菌,其實傷口若不是很髒是不需要的,

因為消毒水如雙氧水、優碘…都會破壞肉芽組織,

減少白血球活性,如一定要用應在擦過優碘後,需以生理食鹽水沖洗乾淨再包扎。

2.傷口一定要用抗生素嗎?

  除非感染已發生不然不用抗生素,即使是局部的抗生素藥膏,也會影響傷口癒合。

3.傷口要保持乾燥才容易好嗎?

  傷口在適度濕潤的環境下其細胞再生能力與游移速度較快,復原速度會比在完全乾燥的環境下快一倍,

因此傷口要使用敷料讓其保持適當的濕潤。

4.傷口要馬上縫合嗎?

  傷口必須先清洗乾淨,移除壞死組織,若有分泌物尤其是有腔洞的深部傷口,

須放置鬆散紗布或引流管,待傷口乾淨再縫,避免俗稱的「金包銀」。

5.傷口必須勤換藥才不會感染嗎?

  傷口須依照其性質及癒合的階段,決定換藥次數,傷口只要保持清潔,

不需每天換藥或一天換多次藥,因為換藥反而使傷口易受感染。

 

※為什麼要認識傷口護理?

1.認識傷口,可正確傷口護理

2.平時可自我照顧

3.能促進傷口癒合

4.知道滲出液是癒合過程需要的

5.了解乾燥結痂,傷口癒合較慢(也是可以癒合)

 

※傷口癒合需有三階段

第一期發炎期:此時需保持傷口的乾淨(用食鹽水清洗)。

第二期增生期:此時需保持傷口的濕潤(傷口是乾淨無感染且滲液不多時,不用一直換藥)。

第三期成熟期:此時需防止疤痕增生。

 

※為什麼傷口要保持適當的濕潤呢?

在乾淨的傷口持續保持濕潤遠比保持乾燥有利於傷口癒合,

因為持續提供一個濕潤的環境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而理想的敷料需吸附大量的傷口滲出液,之後黏附在傷口上,

而不會影響傷口周圍的健康組織(如人工皮、藻片等一般成本較高)

 

※有了傷口癒合的觀念,傷口要如何護理呢?

1.傷口清潔的步驟:

(1)正確的傷口護理第一步是由內而外清洗傷口,最好以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

目的是減少傷口床細菌,並清楚辨視評估傷口性質,

若一時無醫療用的食鹽水,也可用煮過的冷開水或瓶裝礦泉水取代。

(2)較髒的傷口用1%水溶性的優碘由內往外將優點擦拭乾淨,待30秒消毒。

若傷口無感染情形時,可直接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傷口分泌物擦拭乾淨即可。

(3)再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優點擦拭乾淨。

2.使用消毒棉枝注意事項:

(1)視傷口大小選擇適當的棉枝。

(2)消毒傷口最好採用沖洗方式,以減少棉枝上的棉絮掉落傷口基部組織,影響傷口癒合。

若無法採用沖洗方式而用棉枝清洗傷口時,須將棉枝頭上的棉花全沾濕才可。

3.使用敷料注意事項:

(1)一般外科手術後傷口、擦傷傷口、潰爛傷口,若其傷口基部及周邊組織未受到壓迫時,

清潔傷口後使用平面式紗布覆蓋於傷口上。

紗布覆蓋於傷口範圍至少要大於傷口半徑五公分以上(移除時須保持濕潤,避免傷口再次受傷)。

(2)若是壓瘡傷口者,為預防傷口受壓,其所覆蓋的紗布應以打散鬆鬆的方式覆蓋於上,

因鬆散的紗布微有彈性、可部份減少壓瘡傷口組織再度受到壓迫。

紗布覆蓋於傷口範圍至少要大於傷口半徑五公分以上。

(3)為保持傷口濕潤及預防疤痕組織的生長,使用人工皮為敷料時,

須將傷口清潔乾淨後選擇比傷口大約2-3公分的人工皮覆蓋,如果人工皮太小片滲液容易從周圍滲出,

當貼上人工皮後微壓迫一分鐘,或輕壓到感覺手心熱熱的,以增加其粘貼固著性,

若怕人工皮脫落可在人工皮四周貼上紙膠。

人工皮不需每天更換,從外觀看,當人工皮在傷口周圍呈現白色柔軟潮濕的現象是正常的,

這是因為滲液被人工皮吸附造成,

當滲液擴散到人工皮的外圍、敷料捲起、黏貼不住傷口,就要更換新的人工皮。

4.持續觀察傷口分泌物的量、顏色及味道,適時的清潔傷口及更換敷料,避免傷口的感染。